秋风渐啸,天地万物开始凋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秋风渐啸,天地万物开始凋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即“出暑”,为炎热离开、气温下降的意思,处暑节气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此时昼热夜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的万物也由“生长”向“收藏”转变。
《通纬·孝经援神契》曰:“立秋后十五日,斗指申,为处暑。言溽暑将退伏而潜处也”。斗指戊(西南方)为处暑,暑将褪,阳气趋向收敛,阳蒸地表,故而干燥。
动植有性 三才相应
一候“鹰乃祭鸟”,老鹰自此日起便可感知秋之肃气,开始冷酷地搏杀猎物。秋凉弥漫,秋风渐啸,天地清明,此时鹰也感知到肃杀之秋气,搏杀猎物、捕猎鸟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鹰,义禽也,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
二候“天地始肃”,一叶知秋,天地万物开始凋零,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二如亭群芳谱》中云:“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秋,于时为阴阴升阳降,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肃,既为肃清,也为肃杀,物过盛而当杀,肃后方能清。秋者,阴之始阴升阳降,故曰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禾”指的是黍、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的基本规律。处暑时节,五谷各类农作物成熟,迎来万物收成之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道:“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苽粱之属皆禾也,成热曰登。稷为五谷之长,首熟此时。”《说文解字》曰:“秋,禾谷孰也。”谷物成熟是秋天的标志,也是“秋”字的原义。
燥气当令 阳减阴增
燥为金秋所主之气,言秋必言燥。而立秋、处暑、白露节气,主气皆由六气之太阴湿土司权,在此期间伤于湿多而伤于燥少,秋燥于秋分时节方盛。因此,处暑时节养生应注意燥、湿二气,谨防燥湿相济,合而伤人。《内经》云:“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伤于湿,内应脾土,以致脾土运化不利而生痰湿,“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湿上袭于肺,冬季肾水旺盛,子盗母气,遂生咳嗽。
《内经》亦云:“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处暑不暑,热在中午”,该时节气温昼夜温差大,暑热仍未尽去;再加上暴雨天气,气温下降幅度过大,凉气“至而太过也”,应注意防暑及温差。处暑时节大自然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正是天气由热转凉的过渡时期,也正是人体内阴阳二气的盛衰逐渐发生消长变化的时节,因此为顺应时节可采取以下养生方法。
食饮药膳 肺润脾健
“肝心少气,肺脏独旺,宜安静性情,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
——《养生》
“勿多食菱肉,动气。勿食生蜜,令人暴下霍乱。勿食猪肺,勿多食新姜。”
——《千金方》
从养生角度来看,处暑节气气侯渐渐干燥,肺经当值,一方面适宜进食清热安神、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梨等,或黄芪、党参、乌贼、甲鱼等能益气保健的食物,适当煮些绿豆冬瓜汤、绿豆百合粥、绿豆薏米粥,但这些药食同源之品一次进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其次应吃一点健脾祛湿养胃的食物,如赤小豆、薏仁米、莲子、扁豆、冬瓜、茯苓等;三是应注意饮食调理,少吃或不吃生冷辛辣的食物,保持饮食清淡,合理营养;四要少食肥甘厚味之品,如动物脂肪、甜腻食品、煎炸之物等;五要注意饮食清洁,处暑是夏秋交换之季,暑气仍有余威,食物易于变质,必须注意饮食卫生。
【百合银耳粥】
配料:百合50克,银耳10克,大米100克,冰糖适量。
做法:将百合洗净切碎,银耳用温水发开后,洗净切碎,酌加冰糖,与大米同煮为粥,。
功效:百合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银耳味甘淡性平,归肺、胃经,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作用,药食两用,药性平和,滋润不腻滞,扶正且固本;大米益气健脾;三者同煮为粥,具有润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干燥秋季服之佳。
【蜂蜜水】
《本草纲目》记载:“蜂蜜有五功:清热、补中、解毒、润燥、止痛。”现代医学也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良效。喝蜂蜜的时间推荐选择早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该类疾病的康复,亦能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畅情志 慎起居 适劳逸
【情志养生】
《四气调神大论》里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秋季要保持精神上的安宁,以减缓肃杀之气的影响;顺应天时,收敛欲浮的神气,不使神志外驰,以保肺之清肃之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要慢慢收敛,求诸己而内求,凡事不亢奋,也不畏缩郁结。“心清,性静”,维持心性平稳,注意身、心、息的调整,才能保持生机元气的充盛。湿随气行,气顺则湿去,气停则湿聚,故调节情志、气机通畅也有益于湿气的祛除。
【起居养生】
处暑时节,天气正是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中阴气增强,阳气减弱,人体阳气也随之内收,故易出现“秋乏”。昼渐短,夜渐长,应顺应自然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昼夜温差较大,宜少吹空调,规避“虚邪贼风”之害,适当增减衣物,以凉而不寒为宜。肺为娇脏,秋气肃急,燥邪较重,易伤津损肺,耗伤肺气阴升阳降,致使肺气虚弱,卫表不固,导致机体易受外邪侵扰,邪聚鼻窍。故伤风鼻塞、鼻鼽、鼻渊等疾病在此时节高发,应注意顺应寒热变化增减衣物,避免外邪侵袭致病。
【运动养生】
遵循“收、养”的原则,运动量不宜过大秋风渐啸,天地万物开始凋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宜选择舒缓的项目,如登山、打球等,以防出汗过多,阳气耗损。处暑之后中午暑热之气仍盛,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运动时间适合选在早晚。平时亦可多参加有助安神定志的活动,如打太极、练瑜伽、练书法等,切忌情绪的大起大落。
按揉艾灸 阴阳相求
【关元穴】
位于脐下3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为小肠募穴,足三阴经与任脉的交会穴,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故统治足三阴、小肠、任脉诸经病,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的作用。关元即关其元精之门,闭而储藏之谓也。处暑时节艾灸关元穴,以顺收藏之时序,收元阳以内固,金水相生,益真火,养肾气,以备冬藏也。每周艾灸1-2次,每次艾灸20-30分钟,以局部皮肤微红而无烧灼感为宜。
【太溪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和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腧穴、肾经原穴,具有滋阴降火、补肾调经、安神开窍的功效。操作方法:按揉该穴,以酸胀感为度,每天早晚各按1~3分钟。
天地人和 顺道守时
中医养生注重因时制宜,因节气养生,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处暑时节,天地间阳气趋于收敛,阴气增、阳气减,天气逐渐由热转凉,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收,所谓阴升阳降,此时需要顺应天地阳气的收敛,贮存体内阳气,潜藏涵养阴精,调节阴阳的动态平衡。处暑后,地气阳热降于地下,天气始觉凉爽,万物积蓄能量,谷物逐渐成熟。天人相应,在人身表现为皮肤稍觉凉意,胃间阳气始足,脉亦渐实,精神强健,精气神充足。天气肃降,人体阳气渐渐收敛、沉降,养生应顺应天时,开始秋冬养阴了。
《吕氏春秋》上说:“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告诫人们秋天是不应骄盈、适宜收敛的季节。守其时,安其势,保持身心的安和,学会收敛,不骄不躁秋风渐啸,天地万物开始凋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内省其身,沉潜下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终将迎接收获!
本文作者为预防保健科主任、主任医师提桂香 吕品副主任医师 黄梦文、曾静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