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阴升阳降理论及其学术价值
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阴升阳降理论及其学术价值
朱震亨,字彥修,是元代浙江义乌籍著名医家,因其乡梓有小河名丹溪,故被尊称为丹溪翁。朱丹溪的主要学术理论有“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以及阴升阳降论,很多《中医各家学说》教材中,都把“滋阴降火”、“升补阴血”并称为朱丹溪独创的治疗大法。但细比较起来,把“升补阴血法”作为一种的独特的治法来归纳和提倡,似有不足之处。
朱丹溪的“阴升阳降”理论
朱丹溪继承了《内经》的升降理论,他在《局方发挥》中指出,“夫周流于人之一身以为生者,气也。阳往则阴来,阴往则阳来,一升一降阴升阳降,无有穷己。”李杲有阳升阴降之说,朱丹溪承其说而创造性地提出了“阴升阳降”理论,并从五脏、水火、气血三方面展开论述。如以五脏言,“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脾居其中(《格致余论·臌胀论》以水火言,“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存焉”(《格致余论·房中补益论》:以气血言,“气为阳宜降,血为阴宜升,一升一降无有偏胜,是谓平人”(《局方发挥》)。
《中医各家学说》诸版教材认为朱丹溪的这一“阴升阳降”理论是朱丹溪的“升补阴血法”的理论依据1(2),但确切的说,这一理论其实更是为了朱丹溪的“滋阴降火法”和“补阴抑阳法”服务的。
升补阴血法所针对的病证并不明确
朱丹溪“滋阴降火法”针对的病证,是很明确的,就是相火妄动所致的阴虚火旺之证,阴虚会导致火旺,而火旺又会致阴液更伤。他以滋阴为本,滋阴有利于泻火,即“补阴即火自降”(《丹溪心法·火》;同时降火有利于滋阴,即“有泻火补阴之功”(《本草纲目·黄柏》。在具体方药上,降火则习用知母、黄柏等,补阴而有补阴精和补阴血之分,凡阴精虚而相火妄动者宜大补阴丸,阴血虚而相火妄动者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实际上也说明朱丹溪的滋阴大法,包括滋阴精和滋阴血二个方面。
但“升补阴血法”针对的病证并不明确,《中医各家学说》中认为是针对阴虚阳盛之证,如严世芸版中说“故其治疗阴虚阳盛之证,不同于习俗所用育阳潜阳之治法,而是采用升补阴血而使阳降的治法,使阴升阳降达到“阴阳比和”的目的。
其依据是朱丹溪《局方发挥》中的一段话:“补养阴血,阳自相附,阴阳比如,何升之有?”其实这一论述是朱丹溪针对世俗滥用《局方》之黑锡丹等重镇潜阳药而发:“丹药之法,偏助狂火,阴血愈耗,其升愈甚,俗人喜温阴升阳降,迷而不返··或曰:丹药之坠,欲降而升,然则,如之何则可?予(丹溪)曰:投以辛凉,行以辛温,制伏肝邪;治以咸寒,佐以甘温,和以甘淡,补养阴血,阳自相附,阴阳比和,何升之有?”朱丹溪这里强调补养阴血,来达到阴阳比和。但是,把这一治法归为“升补阴血法”,其实不如归为“滋阴降火法”或“补阴抑阳法”更为贴切,因为补养阴血,也是滋阴大法的一种。而如果提倡“升补阴血法”,则无疑会让人在具体方药上产生迷惑,是补养阴血之四物汤加升提之药吗?毕竟李东垣之益气升阳大法,是补气药加升提药组成的,也说明补气和升提是有区别的,就如四君子汤和补中益气汤的区别。如此,“补益阴血”和“升补阴血”是没有差别的吗?
所例举医案很难归为“升补阴血法”
《中医各家学说》“探讨升补阴血法时阴升阳降,例举了《古今医案按》中朱丹溪的一个病案:丹溪治一壮年,恶察。多服附子,病甚,脉弦而似缓。以红茶入姜汁,香油些少,吐痰一升:减棉衣大半,又与防风通圣散去麻黄、硝、黄,加地黄,百帖而安。知其燥热已多,血伤亦深,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则水可升,火可降(《古今医案按·卷四》)。案后分析云:“病人恶寒但脉弦而缓,而不沉迟无力,仍真热假寒证。又多服附子,更伤阴血,热灼津伤成燥,阻滞气机,阳气更不能外达,也加重恶寒。故丹溪首以红茶入姜汁、香油,导其痰从上而出,次以防风通圣散通其滞,清其热,去麻黄者,惧其温散太甚更伤阴液,去硝、黄者,因无阳明腑实。加生地,补阴以配阳。因其燥热甚,阴血伤太深,故其治也久,且愈后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阴升阳降理论及其学术价值,必须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使水自升,火可降。”
在这一病案中,朱丹溪采用了多种治疗手段,多管齐下。其一,采用了张从正祛邪三法中的吐法,导其痰从上而出,邪去则阳气得伸,故吐痰一升后,即减棉衣大半;其二,用刘完素防风通圣散加减,防风通圣散,清·王泰林《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认为此方:“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方中虽有当归、川芎、芍药,再加生地后,合成有四物汤之意以治阴血之伤,但仍难以让人信服为是“升补阴血法”的临床运用;其三,善后调摄,淡食以养胃,内观以养神,其中虽有“则水可升,火可降”之语,但把这也归为“升补阴血法”,实在有些勉强。
朱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之一,他创立了“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同时继承《内经》升降学说,发展了李东垣的“阳升阴降论”,提出了自己的“阴升阳降”理论。在这一理论中,朱丹溪重视气血的升降,以滋阴为主,以求补阴水而制相火,为临床的滋阴降火法和补阴抑阳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但其“升补阴血法”的归纳,无论从理论、针对病证及具体方药来看,不仅有让人迷惑之处,临床指导由于更大意义,请读者们自我鉴别。
补阳是中医治疗阳虚证的方法,肾阳为人身元阳,阳虚症多与肾阳不足关系密切,所以补阳以补肾阳为主。
肾阳虚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四肢发凉、小便清长等,所以补肾阳虚药物多是热性药,如附子、肉桂、鹿茸等
中药补气:黄芪,人参,党参,太子参,黄精,西洋参,白术等。
成药补气:补中益气丸,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参苓白术丸等。
艾灸补气:足三里,神阙,关元,脾俞,气海,百会,肺俞等。
针灸补气:足三里,百会,三阴交,气海,关元,脾俞,肺俞等。
注射补气: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胎盘注射液注射三阴交等。
输液补气: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药茶补气:人参灵芝茶,黄芪枸杞茶,洋参麦冬茶等。
药膳补气:黄芪心肺汤,人参炖母鸡,党参炖排骨等。
药酒补气:黄芪,人参,灵芝,麦冬,枸杞子等泡酒饮。
饮食补气:海参,鸡蛋,红枣,牛羊胎盘,芡实,山药,莲子等。
运动补气:气功,太极,导引,武术,健身操,适当活动等。
生活补气:生活作息规律,劳逸结合,心态平衡等。
按摩补气:按摩足三里,关元,揉腹,捏脊等。
治病补气:有病早治根治,切勿拖延,防止久病耗气。
病后补气:大病术后产后均应及时调理虚损,防止气虚。
技巧补气:呼吸吐纳,意守丹田,三分饥寒,百事有节等。
草药养血:当归、何首乌、阿胶、熟地黄、枸杞子、黄芪等。
成药养血:十全大补膏、归脾丸、复方阿胶浆、当归补血膏等。
饮食养血:桂圆、老母鸡、红枣、鸡蛋黄、猪肝、瘦肉、鱼类等。
生活养血:生活规律、劳逸结合、营养均衡、铁锅炒菜、禁浓茶。
节省养血:避免久视伤血、久思耗血、久劳损血、外伤出血等。
治病养血:防治出血、肾衰、再障、月经过多、崩漏等疾病。
西药养血:维生素C、维生素B12、富马酸铁等。
输液养血:代血浆,全血,参麦针等输液。
术后养血:大病、大小手术后、产后、人流后均应养气血。
药酒养血:黄芪、当归、人参、何首乌、枸杞子等泡酒饮。
药茶养血:当归桂圆茶、枸杞黑芝麻茶、酸枣仁茶等。
药膳养血:黄芪当归炖老母鸡、当归羊肉汤等。
针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脾俞、血海、膈俞等。
艾灸养血:足三里、三阴交、神阙、中脘、血海等。
埋线养血:足三里、肾俞、脾俞、肝俞等埋线。
注射养血:胎盘、当归、黄芪、B12针注射足三里、三阴交等。
草药养阴:麦冬,沙参,石斛,玉竹,天冬,山茱萸等。
成药养阴: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养阴清肺丸等。
针灸养阴:太溪、照海、三阴交、肾俞等。
艾灸养阴:三阴交、肾俞、肝俞等。
饮食养阴:秋梨,蜂蜜,蔬菜瓜果,百合,银耳等。
生活养阴:叩齿咽津,揉搓涌泉,取暖开空调多饮。
止损养阴:少嗑瓜子,少风吹日晒,戒烟,节制房事等。
增湿养阴:湿毛巾湿衣服晾在室内,室内放水盆,增湿器等。
药酒养阴:麦冬、百合、石斛、熟地黄、山茱萸等泡酒饮。
药茶养阴:百合、麦冬、天冬、沙参、玉竹等泡茶饮。
药膳养阴:银耳百合汤、枸杞炖甲鱼、黑芝麻油等。
治病养阴:糖尿病、甲亢、反复上火、更年期综合征等多养阴。
地域养阴:西北干燥容易伤阴,东南潮湿可减少水分蒸发护阴。
秋冬养阴:秋冬气候干燥,水分蒸发过多,应当养阴护阴藏精。
补液养阴:急性病脱水口干尿少,输液可迅速改善。
急下存阴:中医治疗温病用通便退热来护阴,防止真阴亏损。
草药补阳:人参、附子、肉桂、巴戟、苁蓉、鹿茸、桂枝等。
成药补阳: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艾附暖宫丸等。
针灸补阳:气海、关元、足三里、百会、命门等。
艾灸补阳:神阙、关元、气海、大椎、命门、涌泉等。
饮食补阳:牛羊狗肉、葱姜、桂圆、麻雀蛋、鹿肉、韭菜等。
运动补阳:气功太极、劳动锻炼、田径武术等运动生阳。
洗浴补阳:制川草乌、补骨脂、桂枝、附子、干姜等洗浴。
治病护阳:防治痛经、慢支、甲减、风湿、慢性腹泻等寒病。
防寒护阳:少贪生冷、个人防护、取暖防寒,减少阳气体亏损。
火炕补阳:坚持睡火炕,对虚寒体质、老年人有很好护阳作用。
药酒补阳:人参、肉苁蓉、巴戟天、鹿茸等浸酒服可补阳。
药膳补阳:人参当归黄芪炖老母鸡、当归附子羊肉汤等。
药茶补阳:人参茶、姜红茶、枸杞茶、苁蓉茶等。
贴穴补阳:慢支肺俞三伏贴,前列腺炎白胡椒神阙贴,艾磁灸等。
拔罐补阳:大椎、神阙、命门、肺俞等拔罐除寒护阳。
春夏护阳:春夏阳在体表,内脏阳气不足,须防寒阳。
今天介绍7种补阳类中成药,供用药参考
1、金匮肾气丸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0粒(4g)- 25粒(5g),一日2次。
使用禁忌:孕妇忌服。
2、右归丸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填精止遗。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腰膝酸冷,精神不振,怯寒畏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元代著名医家朱丹溪的阴升阳降理论及其学术价值,尿频而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丸,一日3次。
使用禁忌:阴虚火旺者忌用;湿浊内盛者不宜使用;忌生冷饮食。
3、阳春口服液
功能主治:补肾壮阳,生精益脑。用于肾阳不足,肾精亏损引起的阳痿不举,滑精早泄,失眠健忘,肾虚腰痛。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毫升,一日3次,如有少量沉淀,振摇后服用。
使用禁忌: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并节制房事。感冒患者暂停服用。
4、桂附地黄丸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腰膝酸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反多,痰饮喘咳,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l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阴虚有火、阳亢者禁用。
5、青娥丸
功能主治:补肾强腰。用于肾虚腰痛,起坐不利,膝软乏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使用禁忌:肝肾阴虚火旺腰痛者、外感寒湿腰痛者、下焦湿热腰痛者以及外伤瘀血腰痛者均不宜用。
6、四神丸
功能主治:温肾暖脾,用于肾阳不足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胀、五更溏泻、食少不化、久泻不止、面黄肢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克,一日1—2次。
补阴,中医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又称滋阴。阴虚多与心肺肝肾四脏相关,常用地黄、麦冬、百合、熟地、知母、等药物组成方剂,应辨证施治。
1、知柏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脾虚便溏、消化不良不宜服用。
2、六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脾虚泄泻者慎用。
3、明目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明目。用于肝肾阴虚,目涩畏光,视物模糊,迎风泪流。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有外感及风热目疾者不宜用。忌辛辣刺激之物。
4、大补阴丸
功能主治:滋阴降火。用于阴虚火旺,潮热盗汗,咳嗽咯血,耳鸣遗精。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一日2~3次;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火热属于实证者不宜使用。
5、左归丸
功能主治:滋肾补阴。用于真阴不足,腰酸膝软,盗汗遗精,神疲口燥。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使用禁忌:脾虚泄泻者慎用。
6、归芍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耳呜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足跟疼痛。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l丸,一日2~3次。
使用禁忌:肾阳虚、脾虚湿困者慎用。
7、杞菊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忌食酸性及生冷食物。
8、麦味地黄丸
功能主治:滋肾养肺。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外感风热,喉痛,里热盛者忌服。痰浊阻肺,咳嗽,痰多而白稀,便溏者忌服。
9、二至丸
功能主治: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用于肝肾阴虚,眩晕耳鸣,咽干鼻燥,腰膝酸痛,月经量多。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9克,一日2次。
使用禁忌:脾胃虚寒,大便溏薄者慎用。
10、石斛夜光丸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清肝明目。用于肝肾两亏,阴虚火旺,内障目暗,视物昏花。
用法用量: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l丸,一日2次。
使用禁忌:忌食辛辣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