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旧军阀和国民党新两个时期的恩怨是非和国民革命
北洋旧军阀和国民党新两个时期的恩怨是非和国民革命
我们常说,辛亥革命并不算一场彻底的革命,它虽然推翻了腐朽满清政府,也建立了“民主共和”的国民政府,但依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没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长达25年的民国军阀大乱斗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最直接体现。
民国时期的军阀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北洋旧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两个时期,本文将为大家梳理北洋旧军阀时期各军阀之间的恩怨是非和国民革命的曲折历史。
第一阶段:南北对立(1912年-1918年)
主要势力: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力量
关键词:二次革命、洪宪帝制、护国战争、府院之争、护法战争
清帝逊位后,为了保护辛亥革命的成果,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急忙出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孙中山等革命党,试图通过修宪法限制袁世凯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1913年,由同盟会改组的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得多数党席位,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以多数党党首的身份预备出任中国民国内阁总理。
为了避免大权旁落,袁世凯暗中策划于3月20在上海刺杀宋教仁,随后向英法德日俄五国发动善后大借款,扩充军队。6月,袁世凯免除了有国民党员身份的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三人的都督职务,派遣北洋军第六军进入江西。袁世凯武力消灭国民党的意图昭然若揭,孙中山急忙从日本回国,发表第一次《讨袁宣言》,主张武力讨袁。
7月,李烈钧从上海回到江西,宣布江西独立,通电讨袁,二次革命爆发。安徽柏文蔚、上海陈其美、湖南谭延闿、福建许崇智和孙道仁、四川熊克武、广东陈炯明也紧跟其后,宣布独立。
二次革命形势图
然而,看似声势浩大的二次革命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一方面,宣布独立的各省大多是名义上的独立,只看戏不唱戏,而真正支持革命的仅有江苏、上海、广东三地;另一方面,主张反袁的革命党并没有属于自己的军队,只能依靠支持革命的地方势力 北洋旧军阀和国民党新两个时期的恩怨是非和国民革命,武装力量十分有限。
二次革命主要由孙中山等革命党发起,因武装力量薄弱,很快被袁世凯镇压
7月22日,江苏讨袁军在徐州被冯国璋和张勋击败;7月28日,上海讨袁军被租界当局解散;9月1日,张勋率领的北洋武卫军攻入南京,各地纷纷宣布取消独立,二次革命仅仅持续了2个月就宣告失败。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迫使国会选举他成为正式大总统,又通过操作议会,废除《临时约法》,制定《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实现大权独揽。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北京称帝,推翻共和,复辟帝制。12月25日,云南总督唐继尧联合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出兵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称帝闹剧
1916年初,云南护国军兵分三路,分别攻入四川、湖南、广西等地,贵州护军使刘显世,广西都督陆荣廷相继宣布独立。军事上的失败加上地方上声势浩大的反袁浪潮,袁世凯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但仍把住大总统的位置不放。
5月8日,为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护国军在广东肇庆成立军务院,与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对立。不久后,陕西、四川、湖南、浙江四省宣布独立,加入反袁护国的行列。同时,孙中山也从日本返回上海,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但未能参与到唐继尧、蔡锷等人领导的护国运动中。
护国战争形势图
6月6日,袁世凯忧愤而死,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并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而随着袁世凯死去,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徐世昌等北洋军阀头子开始分裂,一场军阀大乱斗即将登场。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但北洋政府的权力实际掌控在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集团手中,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之间爆发府院之争。
冯国璋、段祺瑞、张作霖
1917年7月,黎元洪邀请以张勋为首的督军团入京调解纷争,结果张勋在入京后,不仅没有参与调解,反而解散了国会,拥立满清末帝溥仪复位。
“张勋复辟”很快被段祺瑞镇压,黎元洪也因邀张勋入京而引咎辞职,冯国璋接替黎元洪出任大总统。由于国会在之前的复辟闹剧中被张勋解散,段祺瑞在北京成立新政府,并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意图按照自己的想法“再造共和”,实现个人独裁统治。
张勋的辫子军
7月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的口号,号召国会议员南下,一同对抗北洋反动政府。8月25日,国会非常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孙中山任军政府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
然而唐继尧、陆荣廷等人并不愿意屈居在孙中山的名下,纷纷拒绝出任军政府职位,唐绍仪、李烈钧等保守派希望与唐、陆等实力派合作,也不愿就职。孙中山之军政府大元帅变成“光杆司令”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根本指挥不动西南各派军阀。
唐继尧、陆荣廷、李烈钧
广州军政府貌合神离,北洋政府同样内斗不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两大派,开始了明争暗斗。在对待广州军政府的态度上,冯国璋主张“和平统一”,借此讨好西南军阀,保护直系的利益;段祺瑞主张“武力统一”,借此扩张皖系势力。
10月3日,护法军和北洋军在湖南正式开战。由于南北双方的内部不和,战争刚开始没多久,各种“怪事”不断上演。
首先是直系将领王汝贤、范国璋擅自停战议和,撤出湖南前线,导致护法军轻松攻取长沙;长沙失陷后,隶属直系的湖北、江西、江苏三省都督联名通电,主张和平解决南北问题。直系在前线“倒戈”有人认为辛亥革命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使段祺瑞镇压护法运动的计划破产,被迫辞去总理职务。11月24日,冯国璋在正式颁布停战令。
护法战争形势图
孙中山坚决反对调和,主张将护法进行到底。然而唐继尧和陆荣廷在取得四川和湖南后,无视了孙中山的声明,于11月28日以湘粤桂联军总司令的名义下令前线各军停战。
冯国璋和西南军阀议和之后,段祺瑞联合曹锟、张作霖、阎锡山等十三省督军“逼宫”冯国璋,强烈要求武力讨伐南方护法各省。冯国璋被迫放弃议和,恢复段祺瑞总理职位,派遣直系将领曹锟和北洋新秀吴佩孚南下伐湘。1918年4月底,曹锟、吴佩孚等收复了长沙并占领了整个湖南,然而段祺瑞却将湖南督军兼省长的位置给了皖系自己人,进一步加剧了直皖之间的矛盾。
直系三大将曹锟、吴佩孚、张敬尧
苦战数月却没有拿到一点好处的曹锟、吴佩孚等人直接与桂系陆荣廷签订停战协议,公开反对段祺瑞“武力统一”的政策,直皖两派彻底走向分裂。
于此同时,西南军阀与孙中山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唐继尧公开支持改组军政府,主张遥尊黎元洪或冯国璋为总统,推岑春煊为总理,至于大元帅孙中山“则宜游历各国,办理外交”。
5月,西南军阀操纵非常议会通过修改军政府组织的法案,废除大元帅一职,改组为以唐继尧、陆荣廷等七人组成的政务总裁,实行合议制,各凭实力说话。被排挤的孙中山黯然离开广州,护法运动宣告失败,南北各系军阀浮出水面。
第二阶段:军阀大乱斗(1918-1916)
主要势力:直系、皖系、奉系
关键词: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浙奉战争、国奉战争
1919年冯国璋病逝后,曹锟继任直系军阀头领,与段祺瑞的皖系公开决裂,直皖大战一触即发。
为扳倒段祺瑞,直系与奉系达成同盟,吴佩孚也从湖南北上,张作霖从东北入关,一时间北京附近云集直皖两系十数万大军。1920年7月17日,段祺瑞先发制人,率先向驻守在涿县一带的直军大营发起进攻,直皖战争爆发。
1917年直皖战争前军阀割据形势
本以为是一场酣斗,结果直系新贵吴佩孚表现出了罕见的军事才能,在短短的五天内就击败了皖系东西两路大军,张作霖的奉军刚刚入关还没参加战斗,直皖大战就结束了。
直皖战争后军阀割据形势
7月19日,段祺瑞通电辞职,直皖战争结束,在战争中取得惊人表现吴佩孚获得“常胜将军”的美誉,成为与曹锟并重的直系头领。
段祺瑞下野后,直奉两系联合控制北京政权,但奉系在直皖战争中未出一力,却又在战后肆意抢夺皖系遗产,导致直系大为不满,新一轮的军阀斗争就此展开。
直皖战争后,张作霖在北京顺承郡王府前合影
1922年4月29日,张作霖率12万奉军与吴佩孚的7万直军在山海关一带开战,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战争爆发后,吴佩孚找准实力较弱的奉军西线,以优势兵力迂回作战,迅速击溃奉军防线,随后集中兵力与奉军主力作战,一举击溃奉军,张作霖被迫撤出山海关。吴佩孚以弱势兵力仅用七天就击败了来势凶猛的奉军,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
张作霖败退东北后,为彻底击败直系,联合皖系残余力量浙江督军卢永祥以及重返广州的孙中山,结成反直同盟,南北夹击。
1924年9月3日,直系江苏督军齐燮元与卢永祥率先在江浙挑起战争,张作霖于次日调军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此直奉大战,双方共计投入了40万大军,海陆空齐上场,规模远超以往。然而,吴佩孚始终是张作霖绕不过去的坎,占尽优势的奉军竟拿吴佩孚无可奈何。10月,随着直系福建督军孙传芳北上入浙,卢永祥在南北夹击下全面溃败,潜逃日本。
直奉战争中的东北军坦克
在南方取得大胜的直系掌握了主动权,但是直系内部却在这个时候爆发了内斗。
直军第三军司令冯玉祥一向与吴佩孚不和,在直奉大战前,就已经和张作霖达成秘密约定。10月22日,冯玉祥趁直奉双方大战山海关时临阵倒戈,连夜回师北京,囚禁了直系头领曹锟,并宣布解除吴佩孚一切职务。
吴佩孚得知冯玉祥倒戈后,急忙率军回援北京,奉军趁机猛攻山海关,前线直军全面溃败。山海关大败后,各地军阀纷纷落井下石,阻止江浙的孙传芳、齐燮元等直系军队北上。吴佩孚独战至11月,苦于无援,被迫从天津乘船南下,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
先叛吴佩孚后叛张作霖的冯玉祥
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冯玉祥为互相牵制,共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随后迅速瓜分了直皖两系的大部分地盘。
1925年8月,奉系将势力范围扩张至长江流域,将江苏、安徽等地收为己有。割据浙闽的孙传芳知道自己与奉系之间必有一战,于是秘密联络苏、皖、赣各省的直系将领联合反击。
直奉战争结束后军阀割据形势
10月15日,孙传芳自领浙闽苏皖赣五省联军总司令,兵分五路进攻上海,浙奉战争爆发。奉军自入关以来,四处抢地盘,兵力分散又人生地疏,很快被孙传芳击败,退回到山东一带。直系军阀重掌长江流域,孙传芳崛起为北洋军阀中的新锐巨头。
一败再败的奉系内部也开始出现分裂。奉系在入关后大肆扩张势力,许多有实力的将领都成为一方诸侯,可东北军五虎之一的郭松龄却一无所获。冯玉祥立即联络郭松龄,约定共同倒奉。
1925年11月23日,郭松龄率7万部将举兵反叛,猛攻奉系东北老巢,秦皇岛、山海关、锦州等要地迅速被郭松龄占领。为应对郭松龄的反叛,张作霖被迫从日本借兵,但这也为之后张作霖死于日本人之手埋下了伏笔。
影视剧中的郭松龄
在张作霖忙于平叛之时,冯玉祥趁机夺取了奉系在关内的地盘,几乎将整个华北据为己有。为了报背刺之仇,张作霖联络也曾遭到冯玉祥背叛的吴佩孚,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共同对抗冯玉祥。
1926年1月11日,重整旗鼓的张作霖再次挥师入关,吴佩孚也在武汉联络旧将挥师北上,此外张、吴二人还拉拢了一向以固守山西为原则的阎锡山,组成50万联军共同讨伐冯玉祥。5月,直奉联军同冯玉祥的20万国民军在北京西北方向的南口爆发规模空前的大战,冯玉祥战败逃向西北,张作霖与吴佩孚共同执掌北京政权。
经过数次大战,北洋军阀最终形成了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三大巨头各据一方的局面。而在北洋军阀大乱斗的同时,西南军阀也经过一轮洗牌。
1925年军阀割据形势
滇系军阀在六镇乱战后,龙云取代唐继尧成为滇系军阀新一任头领;桂系在两次粤桂战争后退出广东并走向分裂,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崛起,并加入到北伐序列;黔系军阀内部的经过数轮派系斗争,桐梓派周西成取代袁祖铭成为黔系首领;四川和湖南作为西南军阀和北洋军阀斗争的前线,则长期处于混战状态。
第三阶段:北伐战争(1926-1928)
主要势力;国民革命军、直系、奉系、晋系、西北军
关键词: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二次北伐、东北易帜
在第二次粤桂战争后,陈炯明叛变革命,将孙中山驱逐出广东,自领粤军总司令。1925年,经过改造的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重回广州,建立黄埔军校,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随后击败陈炯明并吸纳李宗仁等新桂系军阀,成功建立起以广东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出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并誓师北伐,北伐战争开始。
北伐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以“打倒吴佩孚,联络孙传芳,不理张作霖”为策略,首先消灭盘踞在湘鄂的吴佩孚势力,而此时吴佩孚的主力还在华北和冯玉祥大战 北洋旧军阀和国民党新两个时期的恩怨是非和国民革命,以至于北伐军在两个月之内连克湖南、湖北。
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在长江流域的势力后,北伐军与孙传芳在江西、福建等地开战,相继攻克南昌、福州等地,并于1927年3月23日攻克孙传芳老巢南京,孙传芳败逃。
1927年北伐形势
就在三大军阀头子只剩张作霖一人,国民革命胜利在即的时候,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逮捕屠杀中国共产党人。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宁汉合流后,蒋介石镇压了唐生智、张发奎等人领导的革命起义,联合冯玉祥、阎锡山于1928年1月开始二次北伐,很快击败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残余势力,随后与实力最强的张作霖在山东、河北一带展开决战。
面对北伐军的节节胜利,张作霖撤出北京,决定退回东北,不料在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作霖之子张学良继任奉系头领,并于12月29日在东北通电易帜,宣布效忠南京中央政府,北伐战争结束,北洋旧军阀之间的大乱斗也就此落下帷幕。
张作霖的专列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毁
尽管北伐战争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但由于蒋介石、汪精卫等人的反革命行径,北伐战争并没有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反而使中国进入又一个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
北伐结束后,再次陷入军阀割据
与此同时,日本加快了侵略中国的脚步,一场席卷中国的浩劫即将到来。
在未来的365天,东亚君将与各位朋友一起去分享110本曾在全球知识界产生过广泛影响、同时也曾给予我诸多刺激的名作。
希望能以此为各位读者带去新的冲击与启示。期待各位加入东评学社,我们不见不散!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