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史料教学、比较史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史料教学、比较史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岳麓版 历史必修Ⅰ:第14课
《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史料教学、比较史学教学的创新尝试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雷官斌
一.教材分析
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教学中列强侵华的五大战争之一,是了解列强侵华史的重要内容。本课内容构成有四个方面:1.通过史料教学、比较史学的方法研究,对比战前的中日概况。 2.简述甲午战争的进程:五大战役。3.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4.反思甲午战争,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学习过程根据内容分为:第一部分,突出史料教学、对比史学的方法观甲午战争有感,总结中日战前的政治、思想、社会等方面的差别。第二部分,学生讲解战争进程。第三部分,学生分析条约及危害。第四部分,通过反思,引导学生反思甲午战争、多角度审视和评价甲午战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战争史感兴趣,对甲午战争有一定了解,甚至知道不少战争细节,对一些问题有自己的认识或争论。但是,他们对甲午战争的背景、反思往往浮于表面,这些地方有必要作较为详细深入的分析;对学习兴致高的同学,可以引导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究为主,运用材料深入分析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反思部分,培养学生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了解甲午战争的经过:丰岛海战、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分析甲午战争的性质和结果;掌握《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了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二)能力目标
通过甲午战争战前的比较,提高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重要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能力;反思甲午战争,感悟、思考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甲午战争中爱国将领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分析甲午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观甲午战争有感,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等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甲午战争战前的中日政治、社会等方面的比较。通过史料教学、比较史学、历史情境教学、教师讲解法、学生讨论等形式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解读《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教学方式:采取史料教学法、教师讲授法,结合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学、思、论、导四步教学法,即自学、深思、讨论、点评诱导方式组织教学。
教学用具:使用PPT课件辅助教学;自制“甲午战争形势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学生课前演讲(2分钟),指出大清的完败,是一个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的命题。今天,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走进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甲午大战。
教师紧接学生演讲,对史料教学进行说明,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战前概况:中日比较
引导学生分析新第一个问题,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以日本为切入点,呈现材料得出结论:
1、野心勃勃2、善于学习3、信念坚定4、上下一心5、中国:理想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新第二个问题,日本为什么敢侵略中国?
以中国为切入点,呈现材料得出结论:
1、政府腐败2、朝廷短视3、军队落后4、子民淡定5、列强:假意调停
◆二.战争进程:五大战役本部分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配合学生,合作学习,对五大战役进行说明。
◆三.战争后果:
学生分析《马关条约》内容及其危害,教师引导学生对“瓜分狂潮”、国家转机、30年代的侵华、台湾的反割台斗争、今天的台独渊源等问题进行追问。
(三)拓展与思考
通过反思甲午战争,以日本和中国对历史的一些差异性认识为切入点,跳跃到今天的现实问题。今天我们的中国梦和当年日本的强国梦进行比较,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升华到中国的和平崛起,并不会对邻国和世界造成伤害,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以此应对“中国威胁论”。
(四)课堂小结: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背景、进程、结果、影响及反思的探究学习,增强学生多角度认识历史事件的能力,反思历史事件,面对现实,迎接未来。
(五)板书设计:
◆一.战前比较:
为什么要?
1、野心勃勃2、善于学习3、信念坚定4、上下一心5、中国:理想目标
为什么敢?
1、政府腐败2、朝廷短视3、军队落后4、子民淡定5、列强:假意调停
◆二.战争进程:五大战役
◆三.战争结果:《马关条约》、瓜分狂潮、国家转机
六、推荐书目: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科,2006。
2、朱维铮:《重读近代史》,中西书局,2010。
3、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唐德刚:《晚清七十年》,台湾遠流出版社,1998。
5、茅海建:《从甲午到戊戌》,三联书店,2009。
七、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学生比较熟悉,但是分析和看问题的角度、深度不够。教师要做的是:第一,对教材大胆取舍。第二,学生对战争原因、战争反思等方面,有可能把握不到位,教师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第三,教师及时注意学生情况反馈,及时适时采取补救措施。第四,对不同层次学生,要了解他们学习的难点,以明确教学的改进方向,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效果。
附:课前学生演讲
明烛照天烧,泼泪祭英贤。风平浪静黄海,一霎卷狂澜。铁甲凛凛怒目,炮火烹天煮海,烟尽北洋残。 弱胜强,小败大,为哪般?如此怪事,无语问苍天。耻辱难忘,落后然挨打。今又逢甲午,切莫等闲看。
上月5日,黄海海域打捞出致远舰残片,铁甲炮弹被一件件打捞出水,那一段血淋淋的记忆也同时被打捞出水。
120年前,丁汝昌、刘步蟾命令用水雷将搁浅的“定远”炸毁。当晚,遵循自己 “苟丧舰《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史料教学、比较史学教学的创新尝试,必自裁”的誓言,刘步蟾自杀身亡,丁汝昌以身殉国,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遭受到又一次历史的重创……
光绪帝为邓世昌写下祭文:“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彼时诸公为国为民,故有今日盛世欢歌。然而,这片曾洒满先烈血泪的土地上,“有公”真的“足壮海军威”吗?
我不敢断言,我只知道,清朝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观甲午战争有感,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1890年后,日本以国家财政收入的60%来发展海军,1893年起,明治天皇每年拿出宫廷经费三十万元,抽出文武百官薪金十分之一,购买战船。
大清的完败,不是败在一人一舰的存亡,不是败在一城一地的得失《中日甲午战争》教学设计——史料教学、比较史学教学的创新尝试,也不是败在一个条约、一个李鸿章、一个西太后;难道西太后不挪用军费我们就能嬴吗?大清的完败,是一个值得我们重新去审视的命题。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走进那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黄海大战。
感谢雷官斌老师投稿
投稿请发邮箱: